这场旧改,谁是赢家?谁又将被时代抛弃?
十年前,棚改如火如荼,百万套房屋改建,为无数人带来了新居。而今,旧改政策虽已出台,规模却远逊于当年,百万人房改计划与曾经的千万套规模相比,宛若沧海一粟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,只是机会的窗口期已悄然缩小,其间暗藏的风险与挑战,更需要我们擦亮双眼,仔细甄别。
一、旧改政策下的机遇与挑战:补偿天花板的现实
今年五月,《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》正式发布,中央明确提出要稳妥推进危险住房改造,加快拆除改造D级危险住房,这无疑给居住在老旧预制板房中的居民带来了希望。住建部也明确指出,此次旧改主要针对三类房屋:安全隐患严重的危房和预制板楼、阻碍城市规划的老旧小区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的城中村。
然而,现实却远比政策宣传残酷。全国城镇房屋面积达662亿平方米,其中大量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预制板房已年久失修,钢筋锈蚀、结构老化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危房”。尽管浙江等地已率先开展“拆除优先、安全第一”的旧改工作,例如杭州浙工新村的“原拆原建”项目,但2025年百万人房改计划与2015年棚改时期每年六百万套的规模相比,相差悬殊。
展开剩余68%更令人担忧的是,“补偿天花板”的存在。许多业主发现,实际补偿远低于预期。以上海徐汇区为例,东安一村二村的拆迁补偿每平米超过13万元,一套60平米的房子可获得近800万现金补偿,然而,在同区域购买新房或次新房,仍需额外支付至少400万元的差价。一线城市的广州白云区,最高补偿却仅为每平米7590元,地域差异之大令人咋舌。其他地区的情况更是参差不齐,河南安阳甚至出现“预制板房一律赔付两万五千元”的低价补偿案例,完全不考虑房屋的实际价值。复杂的评估体系和冗长的法律程序,更让普通业主无力抗争。
二、旧改中的既得利益者:资源与杠杆的力量
旧改的巨大利益,并未惠及所有参与者。真正受益的,是少数掌握资源和杠杆的群体。
首先是城市管理者。旧改不仅改善了城市面貌,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例如北京怀柔区将矿区改造成科技园区,推动了整个科学城的产业升级。其次是建筑商和材料商。旧改的庞大需求,将带动上万亿的投资规模,为建筑业和建材业带来巨大的商机。福建省发布的《施工临设预制化应用导则》,更是推动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,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。最后,还有一些嗅觉敏锐的投资客,他们提前布局核心地块的老旧小区,依靠信息优势,在拆迁中获得巨额利润,例如上海徐汇区拆迁公告发布后,周边租金三个月内上涨20%,便是明证。
普通居民与这些群体相比,显然处于弱势地位。他们只有一套自住房,旧改后顶多换一套新房,而投资客则拥有资本囤房,建筑商拥有技术储备,他们能够利用政策红利,实现资产的快速增值。新的安置模式中,也暗藏着诸多隐性门槛。“房票安置”看似便捷,但可选房源不足30%,超面积单价高15%,不用房票补偿则打八折,无形中抬高了普通居民的置业成本。
三、如何让旧改真正利国利民?
旧改并非洪水猛兽,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公平、公正、透明的管理。为确保旧改真正利国利民,以下几点至关重要:
信息公开透明: 政府应公开规划图纸、补偿标准、安置时间表等信息,接受居民监督,杜绝暗箱操作,例如贵阳新华印刷厂改造的经验值得借鉴。
居民自主参与: 保障居民的自主选择权,例如北京石景山试点的“原拆原建”和上海静安区的“居民票决制”,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。
保障弱势群体权益: 关注小商贩、老员工等弱势群体的利益,例如桂林阳朔糖舍酒店改造和深圳妇儿大厦改造的经验,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。
这场旧改,对于普通居民而言,更像是一场高风险的生存博弈;但对于那些掌握资源和信息的人而言,却是财富洗牌的绝佳机会。住建部提出的“A/B级修缮、C/D级拆除”的精细化管理模式,能否真正落地实施,将直接决定你的老房本是“新生活的船票”,还是“沉没的船锚”。 机会就在眼前,能否抓住,取决于你对政策的理解,对风险的把控,以及对自身权益的维护。 盯紧房屋鉴定,摸透补偿细则,握紧投票权,才能在这场“拆迁大戏”中,不至于被时代抛弃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